2016年01月24日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常 理
◎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
◎ 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构建符合创新活动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院所治理结构
“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并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调整优化科研力量,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对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
记者: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认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李家洋:从近些年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看,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设计育种”“设计作物”等新手段和新概念,农作物品种培育速度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空间技术、遥感技术、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替代化学品的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的开发,功能性食品研究正在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记者:“十二五”时期,农科院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家洋:“十二五”时期,农科院主持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26项,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揭示了禽流感等重要动物疫病感染、传播机制,奶牛衣原体病灭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牵头完成了棉花、黄瓜、油菜等6种重要农作物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图谱构建,解析了水稻产量与抗病性、小麦多倍化形成机理、猪产肉性状、转基因抗虫棉环境生态效应等相关机理。
在应用研究方面,育成“中嘉早17”水稻、“中黄13”大豆、“中双9号”油菜、“中棉所49”棉花等新品种,推广面积多年稳居全国前5位。培育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中蜜1号”配套系和试验用小型猪近交系种群,打破了国外畜禽品种垄断我国市场的格局。查清了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的精确范围,创建了多源多尺度农作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大力加强农业生态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建立旱作节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了低成本、易降解的系列缓释肥料,推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体系。
记者: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科院将着重加强哪些方面工作,以更好发挥好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李家洋:“十三五”时期,农科院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首先,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在科研组织、管理等领域先试先行,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其次,要优化资源配置,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构建符合创新活动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院所治理结构;第三,要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探索、重大农业生物品种创制、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构建、智能化农业设施装备研制、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和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此外,还要强力支撑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和模式,建设完善高水平的农业成果转化与展示示范基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